ID: 21610920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含解析)

日期:2025-02-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4次 大小:1343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7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社会,治理
  • cover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记载:“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墨子·尚贤》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这反映出( ) A.古代重视建立社会救济体系 B.中国社会保障思想渊源颇深 C.仓廪建设是国家安全的首位 D.古代社会救济呈现各方参与 2.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登录户主姓名、妻子、儿女的年龄,以及财产,如奴婢、田宅等;在居延汉简中也保存了户籍的片段,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印证(  ) A.土地私有是否取得优势地位 B.边疆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 C.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情况 D.政府对私有财产权的重视程度 3.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 ) 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4.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 A.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B.基层管理体制逐渐成熟 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 D.血缘等级序列严格区分 5.两汉时期的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切合下层民众的乡土意识,“三老”作为民众的代表,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可见该制度( ) A.提高了乡民参政的意识 B.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 C.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6.秦统一后,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遂系田亩于户籍。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人户口登记册内。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据此可知,汉代( ) A.经济发展使人口激增 B.赋税比秦代有所加重 C.承袭秦制又有所创新 D.重视保护小农的利益 7.东晋政府对南方原始居民以黄纸进行登记,称为“黄籍”;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纸进行登记,称为“白籍”,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自东晋成帝至陈文帝,政府先后进行了十次土断,与世家大族争夺人口。该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  ) A.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加强 B.解决了人口隐匿的问题 C.导致了士族势力的没落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8.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义仓制度。义仓所积粮食均来自民众自愿所纳。当灾荒来临时,政府优先支出义仓存粮。由此可知,隋朝的义仓制度( ) A.主要由民间力量主导 B.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C.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D.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9.唐代《考课令》将户口增减作为评定州县官员考第的一项重要指标,若“抚育有方、户口增益”,则会升进相应的考第;若“抚养乖方、户口减损”,则会降等。由此可知,唐代(  ) A.地方考核的标准化 B.强化户籍管理维护统治 C.注重维护财税基础 D.官员行政能力得到强化 10.唐武德九年,给事中魏征在上疏中称:“今之共治,所寄惟在县令刺史,年常貌阅,并悉委之。”“貌阅”反映刺史的职责是( ) A.清丈土地 B.评定资品 C.整顿吏治 D.核定户籍 11.宋以前,社会救助以乡村地区的赈灾救荒为重点。宋代,政府下令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并逐渐形成城市化官方救助体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