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2025届历史高考 一轮通史复习 专题五 辽宋夏金元 民族政权并立与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成熟) 辽夏金元的统治 少数民族政权政治中心在北方 统治区域扩展至汉地,并由北向南不断扩大 西夏 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辽916—1125 夏1038—1227 北宋960—1127 金1115—1234 夏1038—1227 南宋1127—1279 【时空观念】 少数民族内迁 北民南迁 汉族外迁———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辽、夏、金的统治 辽 西夏 金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原居地和生活 辽河上游 游牧、渔猎 陕北、宁夏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农业、狩猎、畜牧 政权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都上京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①建立: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②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中都) 对外关系 宋辽和战,长期对峙;1125年金灭辽 宋夏和战;北宋后灭亡,西夏向金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1227年蒙古灭西夏。 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234年蒙古灭金。 重要制度 【必备知识】 辽、夏、金的统治 南北面官制 “四季捺钵制” 仿宋制 一制两称 沿袭唐宋制度 女真制度:猛安谋克制 金世宗改革:学习汉文化 民族政权并立 民族政权征战不断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深受汉族制度文化影响 双轨制:本民族制度与汉制并行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辽:南北面官制 辽的疆域有何特点?对其政治制度有何影响? 跨农耕游牧分界线 因俗而治 胡汉分治 材料: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北面官———游牧地区、契丹制 南面官———农耕地区、汉制 材料: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材料从服饰角度反映了辽国的胡汉分治 材料反映出辽国官称汉化的倾向 作用: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辽国的统治; 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契丹吸引汉文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④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古代的“一国两制”)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辽:四季捺钵制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秋冬违(避也)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tián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居有宫卫,谓之斡wò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辽史·营卫志序》 特点:游牧特色、因地制宜 作用:保持游牧民族特色;保持军事训练与战斗力;定期巡查各部族,笼络归属部族首领;维护辽的统治。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西夏的政治制度 西夏的统治区域有何特点?对其政治制度有何影响? 河西+宁夏、陕北+内蒙 ———农耕区域较多 汉化程度深 保持党项特色(游牧骑兵) 元昊新建制包括: 仿唐宋制,建立官制,强化中央集权,以巩固统治; 吸取汉族先进文化,繁荣西夏文学艺术; 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成为西夏社会的重要经济部门,改变原先单一的游牧经济状况。 地处河西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保持强大的军事能力 ———强悍的游牧骑兵 仿唐宋建制,汉化色彩浓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