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置身诗境,研读诗作内容; 3.缘景明情,探究诗作感情和艺术特色; 4.比较阅读,训练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置身诗境,研读诗作内容; 2.缘景明情,探究诗作感情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一生漂泊,孤苦无依,穷困潦倒,尝尽人间艰辛,却时刻不忘国家和人民,自己住的茅草屋被风吹倒了,却还大呼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拜读他的一首诗———《登岳阳楼》 二、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填空) 杜甫,字 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漂泊,忧国忧民,诗风 沉郁顿挫 ,诗作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李杜 ”,被人誉为“诗圣”。(沉郁顿挫: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抑扬起伏) 2、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朗诵训练: 1、 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二二一,二一二); 2、 学生自读,强调感情得把握: 3、 诵读指导,同时简单分析内容和感情: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颈联说个人,有无限悲伤,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4、 学生代表范读,点评,齐读。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投影问题,自由讨论: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的关键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3、颈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境况和心境? 4、“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明确要点: 自由发表意见,点名回答,教师加以点拨: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点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投影: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对照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人世沧桑,百感交集 2、颔联的关键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点拨:描写洞庭湖的雄浑壮阔的景象。上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下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 “坼”字,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投影:坼:气势磅礴;浮:意境阔大;景色雄伟奇丽。 3、颈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境况和心境? 讨论、明确:举目无亲,音信不通,年老多病,前途茫茫。 诗人的孤寂凄凉 与洞庭湖的雄伟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