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4.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 课题 5.4.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七年级(上) 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方程学习的基础,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方程奠定基石。教材通常从简单实例引入,逐步讲解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基本解法步骤,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解题能力。同时,注重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让学生体会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但部分例题可能不够新颖,教学时可适当补充贴近生活的素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 能力培养 1. 培养数学运算能力:通过反复练习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熟练掌握各种运算规则和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 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方程中各项之间的关系,依据等式的性质进行合理推理,逐步得出方程的解。 3.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培养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求解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掌握移项、合并同类项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能够准确求解各种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含括号、分数系数的方程。 3.通过方程求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方法,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准确运用法则和步骤解方程,特别是处理系数和符号问题。理解方程变形的依据和原理,避免运算错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知导入 教师出示问题: 复习回顾: 利用等式的性质求下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1-x=10x 【解析】 11-x=10x 两边同时加x,得11=11x 两边同时除以11,得x=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比较如图左、右两个天平,你发现了什么? 复习回顾之前学习第五章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相关内容。 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分析。 巩固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的相关知识。 从天平左右两边重量的加减导入方程算法,引出知识点。 新知探究 探究一:引入概念 在方程 4x=3x+50的两边都减去3x,就得到另一个方程4x-3x=50。方程的这种变形过程可以直观地看作把方程4x=3x+50中的项3x改变符号后,从右边移到左边。 【强调】: 一般地,把方程中的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作移项。 移项时,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合并同类项与系数化为1 1.合并同类项 将一元一次方程中含有的未知数项与常数项分别合并,使方程,转化为ax=b(a≠0)的形式,变形依据是合并同类项法则。 2.系数化为1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使一元一次方ax=b(a≠0)。变形为x=(a≠0)的形式,变形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1。 注意 1.(1)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2)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明确这类方程的特点:等号一只有含未知数的项,另一边只有常数项。 2.(1)系数化为1时,若结果是分数,注意能约分的要约分,切勿颠倒分子与分母的位置。 (2)在系数化为1时,特别注意当系数是负数时,符号不要出错. 去括号 (1)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时,利用去括号法则去掉括号。 (2)去括号是为了下一步能用移项法解方程,实质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3)去括号各项的变化 ①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符号相同; ②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要改变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 ③当括号前不是“+1”或“-1”时,去括号时,将括号外的因数连同前面的符号看成一个整体,按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乘括号内的每一项,再把积相加. (4)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①去括号; ②移项; ③合并同类项; ④系数化为1.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