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第五章 物态变化 5.3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知道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2.科学思维: 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3.科学实验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2)经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教学难点 了解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讲授法 教学用具 温度计、秒表、烧杯 、铁架台、酒精灯、 陶土网、水、 纸盖、酒精棉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知道海面上的云朵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新课讲授、师生互动 (一)从液体到气体 水开了(如图所示)! 看,大量气泡在水中生成、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水沸腾了!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vaporization)。沸腾(boiling)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实验探究 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材料◆温度计 ◆ 秒表 ◆ 烧杯 ◆ 铁架台 ◆ 酒精灯 ◆ 陶土网 ◆ 水 ◆ 纸盖。 实验探究 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水沸腾时有什么特点?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呢? 按图所示组装仪器,将水加热。当水温接近80 ℃时,每隔 30 s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填入记录表。 在坐标纸上描出各点,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为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分析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温度传感器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电信号输入计算机(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用温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组成数字化实验系统,可实时描绘出加热水的过程的温度—时间变化曲线。 由描绘的图像可知:加热水的过程中,沸腾前,水的温度 ;沸腾时,水的温度 。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沸点(boiling point)。实验表明,不同物质的沸点不同。 事实上,在任何温度下,液体表面都在以蒸发(evaporation)的形式从液体表面进行着汽化。洒了水的地面会变干,就是由于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的分子运动模型。 一些物质的沸点(在标准气压下)单位:℃ 实验点拨 解释 根据实验目的用简单的表格、图像等描述信息,通过信息比较、图像分析等方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形成结论并作出解释。 (二)从气体到液体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liquefaction)。如图所示,玻璃窗上的水滴就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成的水。 在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雾滴;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人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凝结成的。 清晨,人们有时会看到路边的草、树叶或昆虫身上结有露珠(如图所示),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另外,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火箭中用作燃料和助燃剂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装在火箭里的。 有些家庭利用石油加工时产生的可燃气体做饭,这些气体也是液化后储存在钢瓶内的,称作液化石油气(如图所示)。 在很低的温度下,空气也能变成液体。为了实现空气的液化,科学家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艰难探索。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把所有的气体液化。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作沸点(boilin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