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考点学校、考场号及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辛的一生,都经历了极其坎坷的道路。东坡少负奇才,“奋励有当世志”,入仕后因卷入宋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屡受打击排挤,两被诬陷贬官。“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晚谪岭海,几乎不能生还。稼轩“壮岁旌旗拥万夫”,在抗金斗争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南渡后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屡遭诬陷,三次免职,先后赋闲达20年之久。这种政治上的坎坷遭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苏辛词中,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特点。然而不同的是,东坡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从而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而稼轩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著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 例如东坡的名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作者当时因政治上受到排挤,正外放密州,心情是苦闷的。可是在这首词里,我们却看不到消沉的情绪。作者泛观浩瀚的天宇,寄意高远的月宫,幻想出一个清凉澄澈、玉洁冰清的美妙世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想象、多么高洁的向往!它意在冲破现实的黑暗,超越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人类对于理想境界的永恒的追求。词的下片,通过对人生痛苦的冷静的、哲理的思考,得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结论,以理遣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 而在稼轩词中,我们就很少看到这种精神上的超越感和旷达态度,而更多地感受到他对现实的苦恨执著、他那种特有的郁结悲愤之气。例如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此词与东坡的《水调歌头》,同样是写于中秋之夜,同样是把酒对月、驰骋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但辛作却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他因岁月蹉跎、壮志难伸而发出“白发欺人”的深沉悲叹,他渴望着“斫去桂婆娑”———铲除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势力,实现光明的政治理想,使人间“清光更多”。热烈执著的追求、慷慨激愤的情怀,流溢于字里行间。 (选自张福庆《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有删改)) 材料二: 苏、辛对现实社会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其状况,因而他们在展开空间想象观照主体自我时,往往不自主地要潜入悲凉自适的因素。苏轼从“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纵向空间中,领略到的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奔腾激荡的自然画面,给人以壮观雄奇感,想到的更是一幅“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两个空间,前一个是纯自然的可观的,但几乎不着一丝人为之痕,后一个是历史的想象的,显现出词人驾驭自然之上的伟力。这种空间的层进,表现了词人对阔景与壮功和谐统一的想往,接着词人把自我加入空间:“多情应笑我”,面对此景此情,却只能自叹“早生华发”一扫前之阔壮,真不知词人是“苦笑”还是“嘲笑”,抑或是“哭笑”!赋整词以肃索的气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油然而生。 《永遇乐》中辛弃疾用一种写法观照空间,即意象迭映法:得意者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失意者是“草草”之中“赢得苍皇北顾”,赤热时只见“烽火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