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739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教案+素材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78次 大小:4021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本书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个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要求必读的名著。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包含十篇散文,通过作者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七年级的学生正站在童年跨越到少年的门槛上,面临认知转变的关键时期。而鲁迅笔下的童心世界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但是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两个难越过的难关。一方面学生对文章内容所处的时期了解甚少,很难真正走进文本所刻画的场景中。另一方面对鲁迅本人和他的写作笔法有畏难心理。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因此,本课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在课程的层层深入中,消除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隔膜。 了解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感受鲁迅散文的语言特点。 了解鲁迅的成长历程,分析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梳理鲁迅对人与事的情感态度,探究他情感背后的思想立场,激发自身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一首歌曲触动人心,常因旋律中映射着听众的生活片段。一部文学名著引人入胜,也多因书中描绘了读者曾经历、正拥有或心向往之的生活图景。今天,让我们携手步入鲁迅的《朝花夕拾》,去寻找书中我们的童年,共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感动。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文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1881 出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 1918 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3 发表第一篇小说集《呐喊》,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 1926 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期间笔耕不辍。 1936 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同年十月病逝上海。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不久之后,鲁迅又奔走广州。在这样充满变动的环境下,“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先后写下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大致反映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作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盛开的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部作品在内容上揉合了一定的传记成分,它是研究鲁迅生平的重要材料,其中囊括了鲁迅从顽童走向学童、由家乡绍兴走向南京、由南京走向日本求学等成长经历。 全书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这十篇散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前七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写于鲁迅童年时代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