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甲骨文“雨“字的写法 夜雨寄北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他的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唐宣宗时期,李商隐曾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之职。 诗人身处巴蜀,妻子却在长安,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诗人很想回家,但秋雨连绵,无法确定归期,此时只能苦苦思念亲人,盼望归期,绵绵的秋雨,激起诗人无限感慨而写下了这首诗。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背景链接 题解 长安 巴蜀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妻子在长安,因此是“寄北”。 读诗体意 论世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朗读诗歌,体悟情感 在读诵过程中整首诗给你的感觉是冷的还是暖的?并说说理由。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指回家的日期。 秋天的池塘。 再读诗歌,理解诗意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译文: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面对夜雨的情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起。 赏诗悟情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透露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赏诗悟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涨”字,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秋”字还起着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黑夜迷茫、秋雨绵绵,渲染出诗人漂泊在外不得归家的孤独、凄凉。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赏诗悟情 3、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景是否相同? 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实写,以景衬情(借景抒情),表现其孤寂凄凉。 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虚写,以情写景。想像与妻子团圆“共剪烛花”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这两句由实入虚,写未来的欢聚。用未来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孤苦,曲折委婉,含蓄隽永,构思巧妙,余味无穷。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表达了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 成语积累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景的凄冷和想象团聚之景的欢乐,虚实相生,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表达了……之情。 课堂小练 1、理解性默写。 (1)《夜雨寄北》中一问一答,写眼前实景,表达了诗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身居异乡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2)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 课堂练习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