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八上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教材分析】 《人无信不立》是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信”即诚信,是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是个人必备的精神品质。本课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引经据典话诚信”“环顾身边思诚信”“班级演讲说诚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信”的含义,提升诚信意识,践行弘扬诚信美德,做有诚信的中国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诚信的经典论述,理解诚信的传统内涵。 2.理解讲诚信的作用及不守诚信的危害,掌握诚信主题演讲稿写作。 3.提升诚信意识,践行弘扬诚信美德,做诚信之人。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诚信的经典论述,理解诚信的传统内涵;理解讲诚信的作用及不守诚信的危害,掌握诚信主题演讲稿写作。 【教学难点】提升诚信意识,践行弘扬诚信美德,做诚信之人。 【教学过程】 情境任务: 诚信,乃做人之本。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诚信意识,八(1)班开展“人无信不立”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学习任务,一起话诚信、思诚信、说诚信,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活动一:引经据典话诚信 “诚信”名句我来解 ①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 【释义】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②无转其信,虽危不动,贞信以昭,其乃得人。(《逸周书·大戒》) 【释义】不要改变诚信,即使危难也不动摇。正直诚信显著,才能得到人的鼎力支持。 ③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释义】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 ④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释义】儒者认为金银珠宝并不值得宝贵,忠诚和诚信才值得宝贵。 ⑤人倍信则名不达。(刘向《说苑·谈丛》) 【释义】人违背了信义,那么名声就不会通达。 ⑥若有人兮天一方, 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邻《中和乐九章》) 【释义】人若心中有他人,即使天各一方,用诚信也可以架筑彼此的友谊桥梁。 ⑦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释义】三杯热酒下肚,便慷概许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诚信”成语我来填 一言九( ) 一言为( ) 一( )千金 ( )马难追 言而有( ) 季布一( ) ( )守不渝 言行一( ) 言出必( ) “诚信”故事我来讲 1.商鞅立木: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2.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有一次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说到只不过是开玩笑。曾子却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你这次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会再不信任你。说完这句话,曾子就把猪杀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季布一诺:秦末汉初楚国人季布,楚汉战争中做过项羽的大将,后来归顺西汉高祖刘邦,担任河东太守,一生特别讲信用,只要答应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从没有失信于人。他以侠义闻名,重守诺言,因此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诚信”意义我来讲 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信”有哪些含义 “信”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