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24380

【核心素养】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表格式) 高中化学 人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日期:2024-11-18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322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学设计,必修,2019,人教,化学,高中
  • cover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是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属于概念原理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重点知识。根据新课标(2020版)《2.3 电离与离子反应》要求,学生需要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与本节课的对应内容在于,学生需要认识电解质等相关概念,能够书写简单的电离方程式;理解微观离子与宏观现象如离子与导电性之间的关系。 电解质是贯彻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重要概念,从微观角度理解结构才能认识宏观的性质。在选修中需要由电解质的水溶液组成理解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理解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只有建立正确的电解质观念才有利于后续的学习认知。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2节。整个第2章是在学习初中知识及第一章对化学物质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物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中重要基础理论的一章,而这一节内容是在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对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方法———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概念的构建为主,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酸、碱、盐的已有经验上,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作好准备,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化学反应的深化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了常见的酸碱盐以及简单的定义,了解离子概念,会写化学方程式;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掌握了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依据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解质现象:电解质饮料、湿手不能触电、植物的需要的常见元素均有接触且与物理、生物知识相结合,这些均可作为情境设定和学科融合学习的观念。学生对物质分类有基础认知,具备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以及微观离子模型建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氯化钠晶体构成为例理解电离的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氯化钠固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构建从微观模型—电离方程式—宏观认知过程:形成认识物质在水中解离的微观视角,能够用电离方程式描述这一过程,并基本预测物质电离后宏观现象。 难点: 1、离子在水中的微观形成过程抽象模型的建立与理解 2、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与区别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平台 实验仪器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提出“湿手触电”常识,创造生活情景问题,询问学生导电的原因。 听讲与思考,与物理知识相联系,从溶液导电角度解释原因 通过“湿手触电”的常识,引发学生思考原因,探究导电在离子层面发生的原因 联系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学过的“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实验”,探究湿手导电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湿润的手含有哪些物质。 听讲,从化学的角度思考“洗手—自来水—可能含有其他粒子” 多学科联系,类比物理实验“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实验”,建立探究实。 实验探究 给出物质及其导电的待书写表格并演示实验,边演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