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25471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任务式比较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361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案,必修,语文,高中,统编,比较
  • cover
诸子文的不同“理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梳理三篇课文的内容思路。 2.比较孔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点,比较儒家道家在理想社会方面的差别。 3.比较探究三篇文章在说理方面的艺术特色。 4.从三篇文章中汲取古代先哲立身处世的智慧。 教学重点 1.比较孔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点,比较儒家道家在理想社会方面的差别。 2.比较探究三篇文章在说理方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比较儒家道家在理想社会方面的差别。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面临首选成功还是快乐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源头在哪里呢?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做出选择,并做出有力的回答呢?通过本单元这三篇课文的比较,我们应该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梳理三篇文章的思路,体会不同理思 三篇文章都是说理名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构谨严,体现了强大的论辩力量,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围绕着哪个字展开?文章的逻辑层次是怎样的 2.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论辩一波三折,摇曳生姿。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 3.《庖丁解牛》全文围绕解牛事件来阐述养生之道?作者借庖丁之口,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请你归纳他的说理思路。 活动1:梳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理思表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围绕着哪个字展开 文章的逻辑层次是什么样的 【明确】 课文围绕谈“志” (1)孔子问志:提出论题,启发思考 (2-12)学生言志 子路言志:千乘忧患之国,使有勇方(强国) 冉有言志:区区小国,可使民足(富民) 公西华言志:宗庙之事,愿为小相(礼治) 曾皙言志:享受生活,娱情山水(和谐) (13-22)孔子评志 (表明态度) 活动2: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论辩一波三折,摇曳生姿。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参考表格提示) 【明确】 入题 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谈“王道” 条件 引导齐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 深入,论述条件 引导齐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 反面态度 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反面结果 指出齐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 对比 引导齐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 方法 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3.《庖丁解牛》全文围绕“解牛”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梳理文章思路,完成下表。 【明确】 解牛场面(表现技艺高超) 动作:①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响声:砉、———莫不中音(音乐化) 庖丁谈解牛之道(亦即养生之道) 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说) 解牛的三个境界:②所见全牛;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必由之路) 用刀结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若新发;“以无厚入有间”。(关键) ③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态度) 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结果) 4.比较三篇文章阐明道理的方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人引导的多人谈话活动,通过孔子对弟子言论的评判来表现自己的主张,没有完备的逻辑论证。 《齐桓晋文之事》一人引导的两人对谈。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观点,有较为严密的论证过程。 《庖丁解牛》:寓意故事中的人物讲理,主要通过故事来类比凸显道理,不通过逻辑论证。 任务二:三篇文章思想比较 活动1:请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