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第二单元《灯》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是巴金1942年在桂林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了野蛮“扫荡”,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国统区,进步力量受到严重的摧残,人们生活在黑暗之中。从抗战爆发时就投身民族救亡运动的巴金目睹黑暗的现实,感到痛心和愤慨。然而,他从人民团结一致、前赴后继的抗日行动中看到了希望,坚信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所以,他以象征手法借“灯光”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理解“灯”的象征义,体会文章的暗示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的线索,体会“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审美发现与鉴赏: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学会结合资料分析文章主题。 文化传承与参与: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对光明与希望的执着追求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必胜信念。 教学重点 梳理线索,理解“灯”的象征义,分析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文章主题和思想情感。 于黑暗中追逐光明 情境导入: 一个寒冷的冬夜,四周一片漆黑,在暴风雪中,你一个人冒风顶雪,摸索前行。此刻,你最渴望见到什么?请说说原因? 任务一:初读感悟,鉴赏结构美 1.明确字音释义,疏通阅读障碍。 噩(è)梦 傍(bàng)山 颤(chàn)抖 回溯(sù) 泅(qiú)过 殉(xùn)情 溺(nì)死 模糊(hu) 窒闷:呼吸困难或感到憋闷。 袭击:这里指作者凄凉的心情。 迷阵:比喻能使人迷惑的圈套或计谋。这里指迷失了方向、道路。 徘徊:比喻犹豫不决。 畅快:舒畅快乐。 梦寐:睡梦。 2.观看2-5自然段的范读视频,体会情感基调,把握文章节奏,找同学范读。 3.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层次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3段) 写眼前之灯给“我”和夜行人带来的光明、温暖和勇气。 第二部分(第4--8段) 写回忆中的灯给“我”和人生道路上的奋进者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 第三部分(第9--12段) 写联想到的灯给古今中外的人带来的光明、温暖和勇气。 第四部分(第13段) 再写眼前的灯,得出“灯光是不会灭的”的结论。 4.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形散: 作者由眼前的灯回忆起夜里行路时所见到的灯光,这些灯光让作者感到了明亮、温暖和安慰,于是他便联想到了几个故事里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燃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为自己的情人点燃的火炬,最后作者又写到了友人投河后看到的灯光,内容上灵活自由。 神聚: 文章是以“灯”为线索,展开了回忆和联想,“眼前灯→回忆灯→眼前灯→联想灯→回忆灯→眼前灯”,全文内容始终围绕着“灯”展开和深化的。 线索 概念 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分类 根据内容分类: ①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③以空间变换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为线索; ⑤以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 根据出现方式:明线、暗线 5.本文除了以鲜明的物象线索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美之外,还有鲜明的情感变化线索,请找到语句,分析内心的情感变化。 语句 内心情感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 压抑、恐惧 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 担忧 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 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 欣慰、庆幸 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安定、畅快 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变得勇敢 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笃定、自信 6.第一段里作者为什么会有“窒闷”感?第一段有何作用? 原因: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