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守卫家国的嘹亮战歌 无 衣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定为我们的国歌的原因,有知道的么? ① 旋律激昂,能够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共同抗争。 ② 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警醒人们勿忘国耻,能够激发爱国情怀。 语言理解与运用 理解诗歌内涵,把握文言实词“兵”。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诗歌内容及情感的递进。 审美发现与鉴赏 鉴赏诗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并学以致用。 文化传承与参与 感受诗歌中寄寓的爱国精神及乐观精神。 素养目标 任务一 初读诗歌 把握诗歌内涵 1、明确字音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jǐ xié cháng 2、解释重点词语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 ③于:语助词。 ④兴师:起兵、出兵。 ⑤修:整治。 ⑥同仇:共同对付敌人。 ⑦泽:通“襗”,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 ⑧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 ⑨甲兵:铠甲与兵器。 拓展积累·文言实词“兵” 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译文: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②士兵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冯婉贞》) 译文: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 拓展积累·文言实词“兵” ③军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译文: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谋攻》) 译文: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 拓展积累·文言实词“兵” 动词 ①用兵器杀人。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译文: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死他们。 ②伤害。 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译文:发生事变,那么洛阳一定先受到伤害。 3、聆听范读,用“/”划分朗读节奏。 3、聆听范读,用“/”划分朗读节奏。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自由朗读 要求 ①读通顺,控制好节奏,明确重音。 ②在朗读时,感悟诗歌内涵及情感。 5、《无衣》描写了战士们出征卫国的场景,请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战士们身着沉重的战甲,脚踏坚实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们肩并肩,手持锋利的兵刃,蓄势待发。天空中,战鼓声声,如同雷鸣般震撼人心,战士们齐声高唱着战歌,歌声激昂。 战士们夜以继日,风餐露宿。夜晚,他们只能依靠简陋的帐篷和微弱的篝火取暖,食物也只是简单的干粮和水。然而,他们同穿衣、共枕席,用深厚的情谊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彼此。 任务二 再读诗歌 品鉴独特艺术 1、本诗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及艺术效果。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 特点: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每一章间 共享战服 团结友爱 准备兵器 齐心迎战 准备兵器 齐心迎战 每一 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