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静女》是一首爱情诗。诗歌以男子的口吻,讲述他和姑娘相约城隅的有趣情景。在男子心中,姑娘娴静而美丽。男子兴冲冲地赶到约会地点,却看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独自徘徊。情节的反转,更加突出了男子渴望见到姑娘的急切心情。接下来说等待中的男子抚弄着姑娘送的彤管,彤管熠熠生辉,令他爱不释手。想到这是心上人所赠,他觉得彤管格外美丽。如此反复借彤管“表白”,其实都是抒发对姑娘的爱,充满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把握重点词义,读懂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典型形象,把握内容的细腻变化。 审美发现与鉴赏:鉴赏诗歌赋比兴的手法,以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文化传承与参与:结合时代背景,感受最质朴的爱情与情感。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把握典型形象,鉴赏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感受最质朴的爱情观。 城角处的青涩爱恋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印象中古人的爱情是怎样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 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 白素贞与许仙--千年情缘 任务一:走近诗歌,感受青涩爱意 1.明确字音。 姝(shū) 俟(sì) 隅(yú) 踟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炜(wěi) 荑(tí) 2.聆听朗读,把握节奏。 3.重点释义,读懂诗歌,概括章节内容。 第一章 写青年之急。(相候) 第二章 写青年之恋。(相赠) 第三章 写青年之诚。(相悦) 任务二:解读诗歌,探究鲜活人物 1.诗题为“静女”,诗歌中的女主人公是否如诗题一致?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谈一谈。 ①不一致。②“爱而不见”足见女子的调皮、可爱、活泼。虽然女子躲起来,但在男子看来该女子是娴静的;男子已经沉迷于对女子的喜爱之中,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试分析并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 ①娴静温婉美丽。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静女“爱而不见”呢?第一种可能:静女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静女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第三种可能:静女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静女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③大胆开放,敢于追求幸福。与男子约会于城之角楼,比男子先到,主动给男子送定情信物,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敢于追求幸福。 3.试分析并概括男主人公的形象。 ①有爱慕之心、有诚信之心。姑娘是因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呢,还是她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呢?男子非常着急不安,反映他对女子的深情。 ②有忍耐之心。他如约而至未见女子却并未离开,也没有口出怨言。 ③忠厚淳朴。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 由此可见,男主人公目前是一位憨厚朴实且真诚痴情的好男儿。 资料补充 在周朝时期,礼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婚俗的仪式、期限都有着严格的规范。不过这些礼仪规范大多数局限在达官贵人上,底层百姓受制较少,他们的婚俗仍然崇尚自主性。甚至部分王公贵族的婚姻都有着浓重的民间风气,像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王族经常有血缘婚姻。先秦时期的百姓婚俗多样且无限制,也让这个时期的婚姻显得与众不同令人着迷。 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可见先秦时期青年男女结合是较自由的。《诗经》的许多篇章均有反映青年男女通过劳动和节日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