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形图》教学设计 【适用教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内容分析】 地形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内容,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通过学习地形图,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素养,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蕴含正确的自然观和地理空间观念。教材中地形图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地理实践力、地理思维、地理价值观等。 【学情分析】 1.学习经验: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地图知识,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所了解。 2.知识储备: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图的基本要素等。 3.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但可能对地形图的复杂性和细节理解不足。 4.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学生对地形图有好奇心,希望通过学习掌握更多地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空间定位和分析能力。 5.发展路径:通过地形图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培养地理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地理思维和空间定位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地理空间观念,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基本特征、等高线地形图 2.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教学评活动设计】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播放PPT 情境导入 五岳独尊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引导学生回顾《望岳》这首诗,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杜甫的《望岳》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总结:“是的,我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那么,如何将这种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环节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播放PPT (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的高度。 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如何表示地面某个地点的高度?” (2)解释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 在地图上展示A、B两地的海拔,引导学生观察并计算相对高度。 提出学习任务:“请计算A、B两地的相对高度” (3)展示P37页的图B,引导学生找出A、B两点的海拔。 提出学习任务:“请计算珠穆朗玛峰与查亚峰的相对高度” 展示珠穆朗玛峰和查亚峰的海拔数据。提供计算公式。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察地图,找出A、B两地的海拔。 计算A、B两地的相对高度。 计算两座山峰的相对高度 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回答,评价学生对海拔概念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评价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地图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通过计算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问答和检查,及时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环节三:陆地地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介绍五种基本陆地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创设学习情境:假设我们正在规划一次户外探险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形区域。 提出学习任务:根据所学知识,选择适合探险的地形类型,并说明理由。 认真听讲,记录五种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在学习情境中,进行小组讨论,选择合适的地形类型,并准备汇报。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