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魏晋之风流,感生命之痛乐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疏通的基础上,理解辨析两篇魏晋散文的情感异同。 2.理解因志抒怀的不同表达。 3.结合文化背景,理解魏晋风度。 教学重点 1.在阅读疏通的基础上,理解辨析两篇魏晋散文的情感异同。 2.欣赏因志抒怀的不同表达。 教学难点 结合文化背景,理解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余秋雨先生说:“笔墨是一场作者于生命的对话,是一次自我情感的表达”。 从历朝散文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生命哲学之光。先秦有百家争鸣,建安有铮铮风骨,而至魏晋则有名士风流,他们都在为大唐气象张本。魏晋风度,承前启后,尤其是对生命的观照,对自我的反思与省察已渐具思辨明理色彩,影响后世千年。在“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与“魏晋孤文”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又透出怎样的生命之光呢?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明确文体,梳理两文内容 分组展示: 1.介绍文体。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2.梳理展示两篇文章内容并解说。 【明确】 (1)《兰亭集序》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兰亭 事件: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作者所感:乐、欣、快、倦、感、兴、痛、嗟、悼、悲 本文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会中诸人的观感。从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作者对死生的看法和高旷的宇宙情怀。 (2)《归去来兮辞并序》 小序:交代做官和辞官的原因。 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做官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质性自然 违己交病 辞官 口腹自役 程氏妹丧 韵文部分:抒写了辞官后的生活及情感状态。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途之乐 僮仆欢迎,稚子侯门……审容膝之易安:室内之乐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庭院之乐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劳作之乐 既窈窕以寻壑;怀良辰以孤往;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郊野之乐 表明生活态度:乐天安命 描述了作者在弃官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快乐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的生活选择和生命态度。 任务二:体会并比较作者情感 活动1:结合以下问题,梳理《兰亭集序》的感情线索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2.从文章内容上看,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3.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 4.文章的第三段,写了人生哪些方面的感受,这些感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讨论明确: 提示1:突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清新明朗,生机盎然。是“乐”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发“痛”的主要原因。 提示2:①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聚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