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法自然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联读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选文中老庄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比较选文中老庄思想之间的异同。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老庄在文中的观点,相互比较,把握老庄思想的异同点; 2.探究文中体现出的老庄的思维方式; 3.强化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学习借鉴老庄立身处世的原则。 学习重难点: 1. 深入理解老庄在文中的观点,相互比较,把握老庄思想的异同点; 2. 深入探究文中体现出的老庄的思维方式。 学习资源:《<老子>四章》《五石之瓠》《逍遥游·北冥有鱼》 学习方法:精读法、比较阅读、情境创设等 预习内容:阅读《逍遥游·北冥有鱼》,明确主要事物和主要人物的主要特征 活动情境:“老庄对话” 如果老子来到庄子的时代,听到庄子和惠子在进行争辩时,老子会说什么?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思想碰撞? 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借助一样东西。什么东西呢?它就是葫芦。别小瞧了这个葫芦,它会在这节课里一直陪伴着我们。同学们可能会好奇,老师你的这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其实,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从老庄的葫芦里看看能倒出什么来。 环节1:了解选文中老庄思想的基本内涵 活动1:找“葫芦”之用 老子隐约听到惠子和庄子在辩论一个葫芦的用处,对于葫芦,他会怎么用?惠子和庄子又是怎么来用葫芦的?(请结合《<老子>四章》的第一章和《五石之瓠》回答,尽量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点拨:老子:根据《<老子>四章》的第一章内容,很容易可以仿写出:树种以为瓠,当其无,有瓠之用。(有用) 惠子:“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无用) 庄子:“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大用) 过渡:同样是葫芦,却有完全不同的用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老庄口中的葫芦是同一个葫芦么? 活动2:辨“葫芦”之形 研读《<老子>四章》的第一章和《五石之瓠》,思考老子所说的“葫芦”和惠庄所说的“葫芦”有什么异同?从下列图片中选取你认为的老子口中的葫芦和惠庄口中的葫芦。 点拨:老子的是图二的葫芦,惠庄的是图四的葫芦。 两者都是中空的葫芦(画板书),但老子所说的是葫芦,与车毂、陶器、屋室类似,既是有空间的,也是现实中的常见事物,因此是中空的小葫芦。 而在《五石之瓠》中,盛水浆也好,做大樽也好,还是被剖为瓢,都说明了大瓠是中空的,而在秦代, 5石=545KG。因此五石之瓠其实是一个中空的超大葫芦。这显然是惠子虚构出来的事物,主要是为了讥刺庄子的思想学说“大而无用”的,这在《五石之瓠》的后文有明确说明。而惠子虚构出来的大瓠也就是《庄子》这部书虚构出来的大瓠。 由此可见:《老子》善于就近取譬,用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来比喻,从而阐述道理;而《庄子》长于虚构故事,运用寓言说理。 思考:老子所说的“有瓠之用”,这个中空的小葫芦有什么样的用处? 明确:与车可以载人载物,陶器可以装物,屋室可以容人类似,葫芦可以盛水浆,可以装东西。和惠子对葫芦的作用的看法比较一致,都是葫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即“实用”。而庄子认为惠子拙于用大,只想着用小,因此这些用处都是庄子眼中的“小用”。 环节2:探究思维方式,比较老庄异同 活动1:探究阐述“葫芦”之用的思维 庄子听到老子对葫芦用法的说明时,会如何评价?也会像评价惠子的那样,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么? 点拨:老子发现的车之用、器之用和室之用都是当其无而产生的用,这的确是现实之用,但老子提到了“当其无而有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都将说理的重点放在了“无”上。 限制人的见识的有两大因素:时间和空间。在老子那个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