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文深度解读与训练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园未来教育研究成果 古诗文深度解读 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知识 第一组 称呼、姓名、称号等 (一)谦称、敬称等 1.谦称 (1)王侯自称,多用“孤”“朕”“寡人”等。例如: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多用“臣”。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司马迁《鸿门宴》) (3)一般人自称,多用“仆”“愚”“不才”“在下”“鄙人”等。例如: 愚以为营中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4)女子自称,多用“妾”“奴”等。例如: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1)称君王。例如: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再拜献大王足下。(司马迁《鸿门宴》)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陈寿《隆中对》) (2)称老师。例如: 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称朋友、尊长,常用的有“君”“子”“公”“大人”等。例如: 君安与项伯有故? (司马迁《鸿门宴》)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并序》) 3.贱称 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并序》) 4.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1)加“从”表示堂房亲属。例如: 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谢安传》) (2)加“太”表示长一辈。例如: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班固《苏武传》) · 190 ·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 妪,先大母婢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名、字、号 名,一般是幼年时由父母确定,以供长辈呼唤。 字,古时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 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 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韩愈,字退之。古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 杜甫,字子美。通常古人为了表示尊敬对方,对外只称呼自己的名。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 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可以是两个字的,也可以是 三个字或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此外, 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三)谥号、庙号、年号、改元 1.谥号 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别号。谥号是 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帝王的谥号按性质可分为三类: (1)表扬性的,一般带有“文”“惠”“昭”“明”“宣”等字。 例如: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批判性的,一般带有“灵”“厉”“炀”等字。 例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 (3)表同情的,一般带有“哀”“———等字。 2.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始于商朝。 3.年号 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始创年号“建元”,此后形成制度。明 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对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 4.改元 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 新年号,亦称“改元”。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世一元制。 (四)年龄称谓 1.襁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