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寓言四则 1.理解《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理解寓意,从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3.培养对中外寓言的学习兴趣,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遇事学会分析,培养健全人格。 穿井得一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是两篇寓言故事,小故事里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这两篇故事出自于什么 《伊索寓言》(学生回答),这是一部古希腊寓言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选自什么 《吕氏春秋》(学生回答)。 一、情境导入 吕不韦( —前235),战国末期卫国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 禹州)富商,后被秦庄襄王任为相国。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后,继任相国,被尊为 “仲父”,掌秦国实权。曾集合门客编写《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二、作家作品 《吕氏春秋》是在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gàijí (1)重点词语 ①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②国人道之(讲述) ③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④丁氏对曰(应答,回答) 2. 基础梳理。 (2)一词多义 之 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宋之丁氏(助词,的) 闻 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到)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听到) 求闻之若此(助词,状语后置的标志) 求闻之若此(名词,传闻) 于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从)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3)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古义: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本国的人) (4)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听到) (5)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A.常一人居外。(“居”后省略了介词“于”) B.告人曰。(句首省略了主语“丁氏”) ②倒装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1.理清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故事情节。 四、探究结构,理解课文 开端: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开端 发展 结局 第一层 (1、2句) 第二层 (3、4句) 第三层 (5、6句) 起因:宋国姓丁人家因要到外打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自家打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误传:写国人并未懂这话,就以讹传讹,将话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真相:国君询问真相。,丁氏告知真意。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凿,打。 传播,转述。 2. 疏通文意。 【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