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20430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课件(共48张PPT)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63975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长沙过贾谊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商山早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杜甫 月夜忆舍弟 相关介绍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唐代诗人 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相关介绍 朗读诗歌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交代背景,渲染悲凉气氛。 1、请你静静朗读这首诗,想一想,杜甫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让杜甫产生怎样的情绪? 2、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读到了什么? 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人们立刻消失。 赏析诗歌 3、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赏析诗歌 4、为什么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故乡里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 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 ———千古名句,借景抒情,点名思乡主题。 赏析诗歌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赏析诗歌 感情悲怆深沉 风格沉郁顿挫 学习小结 交代背景 渲染气氛(凄凉) 千古名句 借景抒情 点题———思乡 承上启下 首尾呼应 深化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抒发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怀乡思亲和忧国忧民、对战争停止的期盼之情。感情悲怆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学习小结 课堂练习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刘长卿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相关介绍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