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壹 贰 叁 肆 本课小结 目 录 监察制度 考核制度 选拔制度 掌握不同时期官员选拔的背景、内容、影响,并理解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和规律 壹 官员的选拔制度: 掌握不同时期官员选拔的背景、内容、 影响,并理解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和规律 范进中举 生在明朝,广东白庙村人。他出身卑微,大半生穷困潦倒,由于四体不勤,不会营生,范进将自己20到50余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只有中举才能改变他的命运。所以,中举成了他唯一的心思。 到50多岁才考进秀才;之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三年之后,范进进京会试,中了贡士,社会地位一路升高。为官数年后,范进被钦点山东学道,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直到范进离世时,家中还是盛景,可见,范进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 一、西周到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含 义 官位世袭,世代为官(世官制) 存在基础 选官标准 血缘亲疏 世袭 特 点 官位世袭,贵族垄断 分封制、宗法制(政治与血缘紧密结合) 选拔方式 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 二、春秋战国时期———举荐、军功爵制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韩非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 对统治者来说,在这种时代中需要怎样的官员? 才能、军功 选官标准 二、春秋战国时期———举荐、军功爵制 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 对统治者来说,在这种时代中需要怎样的官员? 才能、军功 选官标准 选官途径 举荐、战功 意义:扩大选官范围,突破血缘限制,打击贵族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三、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 ———《商君书·定分》 始皇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苏轼《论养士》 选官标准 学法、懂法、守法 这种制度有何问题? 局限: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会造成思想文化专制,扼杀社会活力。 作用: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稳定 四、两汉———察举制(自下而上) 选官标准 品德(孝)、才能(廉) 途径 考察(舆论评价、为官能力) →推荐 →考核 →任用 从中可以看出察举制有何利弊? 四、两汉———察举制(自下而上) 品德、才能而非血缘 中央考核 积极:①选拔大批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②打破血缘世袭,促进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 ③适应汉武帝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两汉———察举制(自下而上) 由地方郡国长官考察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弊端:①后期选官被世家大族操纵,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②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③助长官僚集团、门阀士族的兴起,不利于中央集权 主观性强,容易被操纵 ④思想上助长评议之风,不重实际,空发议论 “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汉书》卷六《武帝纪》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自上而下) 选官标准 背景:见纲要上40页 家世、道德、才能 设置中正官(本藉中央高官) ↓ 品评人物 ↓ 按品授官 →后期:家世 从制度运行中看利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