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12月模块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洛阳曾出土史宿爵、保卣、守宫盘、竞卣、御史竞簋等有铭铜器,它们系周初被迁至洛邑的殷商遗民所作之器,铭文呈现了他们参与周人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时坚守殷礼并认同周礼的现象。这反映了() A.御史竞簋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B.铭文是殷周文化的共性 C.殷商遗民发挥文化交流作用 D.铭文已经取代了甲骨文 2.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 3.下表所示是关于唐代果蔬种植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唐代() 信息 出处 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 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橘园》 其(龚播,峡中商人)初甚穷,以贩鬻蔬果自业。 《太平广记》 刘氏植果种蔬......每月两三度入青城县货药、市米、曲、盐酪。 《茅亭客话》 A.农本商末观念受到了冲击 B.农民依靠果蔬产业致富 C.农产品以集约化种植为主 D.农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4.《皇清职贡图》是乾隆年间皇帝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绘其图像,集结而成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图册绘图三百种,以男女别幅,共计六百数,并有文字题记,简要说明其分布地区、历史沿革、服饰饮食、社会生产及向清政府贡赋数额。这反映了清代() A.边疆治理有较大提升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C.开放包容的帝国形象 D.“中华天下观”的最终形成 5.如图能反映出,中国当时() 各港口外国成年男性数量(1850-1859年) A.外贸中心的转移 B.就业结构的变化 C.通商口岸的增多 D.民族工业的出现 6.1897年,梁启超发表《医学善会序》强调:“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学堂通课皆兼卫生,举国妇人悉行体操。故其民也,筋干强健,志气道烈,赴国事若私难,蹈锋镝若甘饴,国之勃然,盖有由也。”这表明梁启超认识到() A.强身健体是政治变革的必经之路 B.群众运动是革故鼎新的前提保证 C.变法改革是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D.学制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要体现 7.1922年,蔡和森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中指出旧支配阶级的武装不解除,旧军队不完全解散或彻底改组,新支配阶级即革命阶级-的统治权是不能保持的,他的革命是要被推翻的。他认识到() A.建设革命军队的必要性 B.开展国共合作的合理性 C.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D.推翻北洋军阀的重要性 8.下面是1941年《新华日报》山西沁县等地的村代表参选情况作出的相关统计报道。由此可知,沁县等地的村选情况说明() 沁县有5个村,公民总数为1471人,参选公民达1233人,约占公民总数的84%;据沁县、沁源、屯留3个县统计,村代表会成分中中农约占60%,贫农约占25%,富农约占10%,地主,雇农约占5%。 A“三三制”原则得到了贯彻 B.地方基层治理能力增强 C.农民的民主参政意识较强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9.从1972年开始,我国先后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引进大量成套设备,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3个大电站等,合同总额约43亿美元,这些引入的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相继投产。这() A.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局面 B.旨在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C.有利于三线建设快速发展 D.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0.《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称:这些条文是公正的法律判决”,是国王“颁行的,要以此使国家得到公正的统治和合理的管理”。法典普遍采用案例汇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