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驳论的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 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 导入设计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任务一:检查预习 介绍作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 介绍背景 玄虚 诓骗 慨叹 搽粉 xuán kuāng kǎi chá 检查字词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miǎo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诓kuāng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pū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 地大物博: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为民请命:为民众的利益向上级、政府提出意见和要求。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 (2)驳论据法 (3)驳论证法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了解驳论文知识 1.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培养自学的能力。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任务二:整体感知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②):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③———):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⑨):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鲁迅是思想者的代表。他写了很多文章,小说,散文等,深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他的杂文,像匕首,投枪,论时事不留面子,常常对社会的黑暗面、民族的劣根性给予一针见血的剖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驳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