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 《穿井得一人》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它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丁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这是事情的真相。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 其实原因很多: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这是其一;“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这是其二;“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这是其三。事实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谣传也是这样产生的,这个古老的故事对于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踏进中学的大门,不习惯于根据文本思考问题不爱质疑,即使是爱发言的学生,他们发言的内容也往往来源于他们手中的资料,没有自己的思想,而我们的课程设置是一开学就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尽管他们在小学学过文言文,但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学生还不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文言文的内容离现在久远,语言表达习惯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学生害怕文言文,拿到一篇文言文如同狗咬刺猬,不知如何下手,学习起来比较费劲,这给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弄懂几篇文言文,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独立读通成千上万的文言文。学习前五单元的文言文时,我注重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转变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根据文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训练了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造字法、成语及所在句子的意义理解一个词,和根据文章解一句话的能力,但汉语言文字内涵非常丰富,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义,运用上述方法并不能把每一个词都理解准确。要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还要结合上下语言环境。读懂《穿井得一人》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几个“得”的意思。我估计学生理解课文时,会在几个“得”上卡壳,卡壳的原因是不会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一个词。针对这个情况,在疏通文意时给学生提示,解决难题。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发挥想象,能够合理补充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内容。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能够从文中学习到对待传闻的正确方法。 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发挥想象,能够合理补充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内容。 评价任务 (1)设置活动二初读课文,讲故事,通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内容。 (2)设置活动三品读课文,想细节,通过发挥合理想象,能够合理补充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内容。 (3)设置活动四悟读课文,知事理,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积累字词 清障碍 教师活动: 出示需要积累的字词 学生活动:完成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设计意图: 积累文言词语,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测,同时也是对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方法上的示范。 环节二:初读课文 讲故事 教师活动: 出示带有文章节奏划分、不同排版的课文。 学生活动: 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 熟悉文本,整体感知文本 环节三:品读课文 想细节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掌握关键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细节。 学生活动: 根据提示的重要词语,翻译课文,找出歧义产生的关键所在。充分发挥想象,合理补充描述人物神态、动作等内容。标记能代表作者的观点的话,体会作者在批判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充分发挥合理想象,是学生能够深入的体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