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声的世界 同步训练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单选题 1.2024年3月25日,小郯同学所在班级复习了八年级物理第10章《机械与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师的声音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B.15℃时,老师的声音是以340m/s的速度传播 C.同学们能根据音调辨别出老师的声音 D.同学们听到老师的声音很大是因为他的音调很高 2.我国的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下列关于民族乐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演奏古筝时琴弦振动发声 B.敲锣的力越大,锣声的响度越大 C.编钟的大小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笛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3.以下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 ) A. 听不到真空罩中的闹钟声 B. 尺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C. 敲打鼓面的力越大,声音越大 D. 击打纸筒,火焰摇动 4.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 A.交响乐团演奏时的锣鼓声 B.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 C.上课时小明与同桌轻声交谈声 D.检修工人在一台有毛病的机器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 5.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下列措施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C.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 D.高速公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 6.如图所示的陶笛,其原型可追溯至距今6000多年前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陶笛发出的声音清脆嘹亮,频率可以高于20000Hz B.用力吹陶笛,是为了改变陶笛发出声音的音调 C.人们能靠声音辨别出陶笛和其他乐器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吹奏陶笛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二、填空题 7.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声能够传递 (选填“信息”“能量”)。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能传递 (选填“信息”“能量”)。 8.学校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演讲比赛,演讲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比赛过程中演讲声以 为介质传入现场师生们的耳中。 9.当发生坍塌事故时,被困人员可利用坚硬物体敲击管路、钢铁等坚硬物体,向救援者发出求救信号。这是因为固体能传声,传声效果比空气 (选填“好”或“差”),且声音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 (选填“快”或“慢”)。 10.百米赛跑时,如果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开始计时,他所记的运动员的成绩偏 (选填“高”或“低”)。 11.埙是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如图所示的这种埙是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陶埙为蓝本制成的。吹奏时发出声音,是埙内空气柱在 ;夜深人静时禁止在居民区吹奏音乐,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三、简答题 12.噪声污染是四大污染之一,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一大公害。张贴如图所示标志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大声喧哗。 (1)写出一个适合安装此标志的地方。 (2)写出两种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具体措施。 13.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回答声学问题: 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棒打衣服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请问在这首诗的哪几句中包含了声学道理,并分别包含了什么声学道理 14.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有些远离地震中心的动物可以接收到次声波,并有所反应。查阅资料,了解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地方能感觉到地震的有哪些动物。 1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有人根据诗意画了一幅画,如图所示。请你根据诗意和画面,提出两个与声学知识有关的问题,并解答。 16.火车开近时,汽笛声的音调升高,声音变尖,开过身旁并向远方开去时,音调又慢慢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