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这封家书中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对他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其中作者总结了三个成才的条件:立志、学习、惜时。这三点这对于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极具指导意义,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有所启发。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全文,正确朗读并背诵文章。 2.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和学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重点) 3.感受诸葛亮人格魅力,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殷切期望,体会文章主旨,树立文化自信,思考其现实意义。(难点)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全文,正确朗读并背诵文章。 2.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和学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重点) 3.感受诸葛亮人格魅力,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殷切期望,体会文章主旨,树立文化自信,思考其现实意义。(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人,请大家根据线索,猜猜他是谁? 线索一: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 线索二: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线索三: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二、知识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建兴十二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的《诫子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2月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享年54岁。北伐前的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出师表》;北伐中,54岁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词谆谆的《诫子书》。写《诫子书》之前,他在征伐武功县时给兄长诸葛瑾《与兄瑾言子瞻书》中可以看出些端倪:“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书,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时年已经53岁的诸葛亮,不顾重病缠身,在五丈原军中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由于军务在身,诸葛亮无法亲自将书信交给儿子,只能由他人代为传送。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建兴十二年,化身为送信人,帮助诸葛亮将这封《诫子书》交给诸葛瞻,同时代替诸葛亮完为诸葛瞻讲解这份家书的内容。 三、新课分析 任务一:初读课文,诵君子情 同学们结合背景想一想,如果诸葛亮要把这家书亲自读给儿子诸葛瞻听,会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明确: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的无奈。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请同学们根据朗读节奏,反复朗读,揣摩语气,做一次最美朗读者。 备注:各种形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