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识记作者李贺及诗歌写作背景,积累诗歌名句。 2.体会歌行体诗歌的韵律特点,熟读、背诵、默写这首诗。(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这首诗歌意象新奇、侧面烘托等特点。(难点) 4.理解诗歌中忘身报国的情感,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27岁病卒,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 “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jué) ,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唐代中期,各地藩(fān)镇拥兵自重(zhòng),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背景链接 行: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由汉魏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以“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琵琶行》。 文体知识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解题 ╱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初读感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写出大战开始之前紧张的氛围)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疏通文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号角 长城一带,这里泛指北方边境 形容战场血迹。 胭脂,色深红。这里形容战场血迹。 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云霄,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疏通文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红旗不展,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疏通文意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提起 指宝剑。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曾置千金以招揽人才。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我甘愿高举宝剑战死在疆场。 疏通文意 漫山遍野的敌军好像乌云一样,围住城池,似乎要把城墙摧垮。 城头上,战士的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鱼鳞一般金光闪闪。 秋色中,军营中的号角之声响彻整个天空;边塞之上的泥土,在夜色中,犹如胭脂凝成,发出浓艳的紫色。 救援部队的红旗在寒风中半卷,在夜色中悄悄靠近了易水。浓霜打湿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我愿手操宝剑为国君血战到死! 疏通文意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理解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理解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