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13340

必修 下册 第二单 元教案(3份打包)

日期:2025-04-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314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必修,下册,第二,教案,3份,打包
    《窦娥冤(节选)》高一教学详案 以下是《窦娥冤(节选)》的 2 个课时教学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包括体裁特点、角色分类等。 熟悉《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大致情节。 分析窦娥的初步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元杂剧的基本常识,梳理故事情节。 难点:对窦娥初步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以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或著名唱段的音频、视频片段导入,如京剧《苏三起解》等,引发学生对古代戏曲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元杂剧《窦娥冤》。 元杂剧知识讲解(15 分钟) 体裁特点:向学生介绍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角色分类:详细讲解元杂剧的角色,包括旦(女角色,有正旦、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有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净(俗称“大花脸”)、丑(俗称“小花脸”)等,以及其他如“卜儿”“孛老”等角色。 剧本构成:解释唱词、宾白、科介的含义和作用。唱词是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是剧中人物的唱段;宾白即说白;科介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故事背景及情节梳理(20 分钟) 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即元朝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等,让学生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下窦娥的遭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请几位同学分别简述每折的大致情节,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如第一折窦娥父亲窦天章因欠债将她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第二折蔡婆婆遭人暗算被张驴儿父子救下,张驴儿父子欲强娶婆媳二人等。 引导学生将各折情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脉络,让学生对《窦娥冤》的整体情节有初步的认识。 窦娥初步形象分析(10 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已梳理的情节,分析窦娥在故事开端所展现出的性格特点。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如窦娥身世悲惨但仍坚守孝道,对婆婆孝顺等,初步建立起窦娥的人物形象。 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元杂剧知识、《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情节以及窦娥的初步形象。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预习第三折的内容,思考窦娥在面对冤屈时的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分析窦娥在刑场时的唱词,体会其情感变化。 理解窦娥的三桩誓愿,探讨其意义和艺术价值。 感受《窦娥冤》的悲剧魅力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窦娥的唱词和三桩誓愿。 难点:理解《窦娥冤》的悲剧内涵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5 分钟) 提问学生上节课所学的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的大致情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窦娥在刑场的表现和三桩誓愿。 窦娥刑场唱词分析(20 分钟) 学生朗读“端正好”“滚绣球”等窦娥在刑场的唱词。 逐句分析唱词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窦娥的情感变化。如“滚绣球”中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怀疑、质问和愤怒,反映了她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 探讨窦娥情感变化的原因,即她所遭受的冤屈和对社会黑暗的不满。 三桩誓愿解读(20 分钟) 学生默读窦娥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相关内容。 分析每桩誓愿的具体含义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例如,“血溅白练”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六月飞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大旱三年”是对社会的诅咒,表达了她的悲愤之情。 组织学生讨论三桩誓愿的意义,如反映了窦娥的冤屈之深、对正义的渴望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批判等。 悲剧魅力和艺术成就探讨(10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窦娥冤》作为悲剧的魅力所在,如窦娥的悲惨遭遇引起观众的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