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14616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课件(共16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4-12-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63018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三,课件,九年级,编版,语文部,学年
  • cover
(课件网) 临江仙·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 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的语言。 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 1 2 BY YUSHEN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杰出诗人。以诗著名,号为“诗俊”。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 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住词》等。 陈与义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中上舍甲科进士,当上文林郎,授职开德府教授,此后曾遭谪贬。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灭亡。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自陈留南迁避难,经湖北、湖南、广东、福建,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夏,陈与义抵达南宋首都绍兴。改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 这首词写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jīng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在洛阳城南十里。 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下片 上片 事件 地点 时间 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总是心战胆跳。 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渔歌在夜半响起。 译文: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长沟流月去无声”还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 长沟流月去无声,让人联想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有 时间流逝,年华不再的象征意味。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 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 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 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 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 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 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歌,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直抒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