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91909

山东莱州市第十三中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之《书愤》课件(17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23814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份,教学设计,ppt,17张,课件,书愤
    课件17张PPT。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书 愤———陆游 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塞上长城”是什么?“空”字有什么作用? 诗中“书”了哪些“愤”? 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陆游的诗歌在今天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设疑自探1、诗歌的颔联用了哪些意象? 有何作用? 2、诗中“书”了哪些“愤”?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自探提纲 书 愤 ———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和无奈;“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宜激昂。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感情基调把握解疑合探讨论要求: 根据自探情况,就个人的自探所得在小组内互讲互学。遇到有难度的问题也可小组间交流。 组长认真负责,简要整理答案,全力帮扶组内同学,确保人人参与,激情高效。展示要求: 行动迅速,字体工整; 条理清晰,要点简练; 展示小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展示同学进行帮扶指导,使展示能体现全组的最高智慧。展示评价要求: 先打分数,再述原因; 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补充讲解,要点全面; 注意“教态”,大方自然; 评价小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评价同学进行帮扶指导,使评价能体现全组的最高智慧。(时间不超过2分钟) 非展示点评同学认真研读教材,力求全面正确理解教材知识,并发掘更睿智、更深刻的问题,及时补充、质疑,加倍奖分。 第二联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叠加,展现了一幅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抗击敌寇、收复失地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慷慨悲壮的气氛,为下面自己屡遭贬谪、壮志难酬做铺垫,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作者“书”了哪些“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年华虚掷的满腔激愤,悲怆中透着激昂。 表现手法?B、对比手法: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A、借古讽今(用典) :诗中借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 总结 :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拓展思考:请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同点: 1.情感: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