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课程导入 面对山水之美,陶弘景忍不住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慨,并提笔成章分享给友人;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则记下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守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了解作者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豪放派代表。 (1037-1101)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体知识 碑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 杂记 记…事 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说明,描写,情绪。 诵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打算 月光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到 卧,睡 共同, 一起 在 像 清澈透明 纵横交错 大概是 只 清闲的人 像 语气词,而已,罢了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精读细研 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 古义:文中指门窗。今义:门。 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者耳”。 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研读探究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并依此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游。 精读细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