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34982

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2-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180612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38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烛之武退秦师 四、故事背景 春秋时代是一个烽烟四起,群雄纷争的时代。武士们凭着一身是胆驰骋疆场;文士们凭着满腹经纶运筹帷幄;辩士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周旋于诸侯之间。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作品简介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特点: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善于描写战争; 保存大量史料。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纪传体通史)、《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人物简介 烛之武,即烛武,烛地叫武的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文意通释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 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 围攻 因为 名作动,驻扎 名作动,驻扎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从属二主 结合课本上出示的地图 战争局势严峻郑国岌岌可危 秦晋围郑示意图 问题思考 1、第一段写到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结构上:描述故事背景,为下文作了铺垫。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内容上:凸显人物性格形象。①体现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不计前嫌,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形象。为后文烛之武辩士形象的塑造做铺垫。 晋公子重耳之逃亡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公元前637年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 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郑国大夫 性格形象? 假如 派遣 军队 听从 (烛之武) 推辞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尚且 壮年年轻 语气助词 表确定 不能 做 人物形象 佚之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充满信心,对未来局势的精准预判 知人善任 置身事外、保全自身的狡黠 = 一只“老狐狸” 1 、“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烛之武: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B.佚之狐:知人善任 C. 郑伯:善纳谏 翻译: 佚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