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依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玛依拉》,掌握三拍子强弱规律、力度表情记号等音乐知识与技能。 (2)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运用听唱法、听赏法,提升音乐感知和演唱能力。 (3)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情景模拟法 教学重点 (1)掌握《玛依拉》的演唱技巧,包括三拍子强弱规律和力度表情记号。 (2)感受哈萨克族民歌风格,体会新疆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1)对三拍子强弱规律的掌握,以及如何随音乐用“lu”音哼唱。 (2)对歌曲中力度表情记号的理解与应用,如mp中弱、mf中强、渐强减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随着音乐表演新疆舞 教师播放一段热情洋溢的新疆民族音乐,邀请学生跟随音乐起舞(如扭动腰部,摆动手臂等)。通过这个活动,教师可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学唱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学生表现出对舞蹈的兴趣与投入,有的甚至开始自发地模仿教师的动作。) 介绍新疆,了解新疆民俗 故事性的讲解方式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展示多媒体设备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色,特别是哈萨克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艺术形式。例如,展示草原上奔跑的马群、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以及他们独特的乐器。(学生认真观看并倾听,有的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哈萨克族喜欢骑马?”“除了唱歌跳舞,他们还有什么庆祝活动吗?”教师解答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化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新课 简介新疆民族风情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新疆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玛依拉》就是来自那里的一首哈萨克族民歌。”(学生点头表示理解)接着老师继续讲述:“新疆地域辽阔,居住着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这里的人们热爱音乐和舞蹈,常常会在节日庆典时载歌载舞。” 学唱《玛依拉》 听歌曲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播放《玛依拉》的音频文件,第一次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第二次让孩子们跟着哼唱。“你们觉得这首歌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呢?”(生:“很欢快!”“听起来让人想跳舞”)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从哪一部分听出这种愉悦的感觉?”学生可能会回答:“歌声高亢,旋律悠扬。” 熟悉歌曲旋律 ① 掌握三拍子强弱规律,随音乐用“lu”音哼唱。 教师讲解3/4拍的特点是强-弱-弱,并示范如何在每拍上分别用不同的力度发声(教师示范:“咚—哒—哒 | 咚—哒—哒”)。然后带领全班一起尝试用“lu”跟随节拍轻轻哼出旋律线条。(学生们尝试后显得更加自信了,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节奏感。) ② 强调度量表情记号:mp 中弱、mf中强、渐强渐弱等。 老师指出乐谱中的几个特别标记———动态变化指示器,“注意看这里有一个mf,意味着从这里开始声音应该逐渐变大;而这个mp则表示之后又要慢慢减弱下去。”通过反复练习同一小节的不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整首曲目的情感起伏。教师还可以设置具体情境:“想象你在美丽的草原上,远处有欢腾的篝火,你的歌声从微弱变得越来越有力。”(师生共同体验不同表达方式带来的艺术效果差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技巧。) 分段学唱歌词 ① 集体朗读歌词。 全班一起大声朗读歌词部分,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准确记忆每个字词。(学生积极参与,声音洪亮。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前后的互动问答,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 ② 听琴分段学唱歌词。 教师弹奏电子琴伴奏,一句句教唱给学生听。每教完一部分就立刻让学生重复一遍直至掌握完整段落。(过程中遇到难以发音的词语时,教师会慢下来耐心演示口型调整技巧,直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跟上。教师还可以利用手势辅助学生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