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音乐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准确讲述“知音”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与情节。 (2)通过欣赏与学习,学生能识别古琴曲《流水》的音色特点,理解其音乐内涵。 (3)在学习歌曲《阳关三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歌曲的基本意境,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古琴曲《流水》的音乐意境。 (2)理解“知音”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流水》乐曲中古琴音色与音乐风格的独特性。 (2)感悟并表达《流水》乐曲所传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同时引出“知音”故事。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古代的“知音”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讲述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伯牙、钟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接着让学生们讲故事。(学生讲述时,教师适当补充或纠正)故事梗概:“知音”的故事在史料中《琴史》记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之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也。’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感受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或者启发?(学生A:朋友们之间真挚的友谊非常珍贵;学生B:音乐可以超越语言的障碍,连接人的心灵) 导入音乐欣赏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古琴曲《流水》,引导学生静下心聆听,并讲解一些关于古琴的历史小知识作为过渡。 二、新课讲解 (一)欣赏古琴曲《流水》 第一次完整听赏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整体风格与节奏变化。(学生描述他们的感受:旋律悠扬且多变,有时轻快有时沉重) 深度解读教师详细剖析这首曲子各部分代表的意义以及演奏技巧。“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佛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教师提出问题加深理解: 这段旋律给你什么感觉?(生:感到很宁静又有些激动) 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生:连绵不断的山脉和奔腾不息的河流) 多角度探讨从视觉艺术角度看该作品如何通过音符塑造山水景象。(生:仿佛看到了连绵不断的山脉和奔腾不息的河流)从情绪层面看《流水》给人带来的心理状态影响。(生:让人感觉心旷神怡,有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小结教师总结:“《流水》是一曲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二)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简介歌曲背景及其文化价值教师介绍背景:“阳关三叠”原名“渭城曲”,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被谱成乐曲流传至今,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情感能在音乐中怎么表现出来?(生:通过忧伤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 教师范唱教师展示正确的发音、咬字及情感表达。教师示范句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分句学习教师选取典型句子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练习。 教师强调语调升降处理(示范+学生模仿),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情感深度。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合唱练习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逐步加入器乐伴奏,直至能够完整演绎整首歌曲为止。学生分组轮流展示,其他同学给予正面反馈及改进建议。教师点评: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好,特别是X组和Y组,他们在发音和情感表达上做得特别出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