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杜甫 春 望 安史之乱,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前后达八年之久叛乱。这次事件对唐朝后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背景介绍 细读 赏析 1、诗人望到了什么? 2.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 1.诗眼是“望”,那么诗人“望”到了什么呢?(和平年代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 ) 3.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他盼到了什么程度?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荒凉, 满目疮痍 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忧国忧民、眷恋亲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触景生情,作者因感伤时局,牵挂亲人,所以看见花开而落泪,听见鸟叫也感到心惊。 二、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 泪,鸟亦惊心。 名句 赏析 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郭沫若称赞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鲁迅评价他:“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归纳总结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李贺 走进作者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背景介绍 探究思考 品味语言 1、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 白天,严阵以待; 黄昏,战斗惨烈; 中夜,奇袭敌营。 2、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3、“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压”字有什么作用? 4、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5、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讲解归纳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课堂练习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杜牧其人俊朗飘逸,个性张扬,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但杜牧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 ,政治腐败,杜牧怀才不遇,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写景抒情的七绝。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