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38698

单元培优课(一)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课件 学案,2份打包)

日期:2025-02-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93153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2份,学案,课件,第一,选择性
    单元培优课(一) 速检速测: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④_____ ⑤_____ 重点一 中华文化的四次转折 1.春秋战国之际,群雄竞起,发生了中华文化的第一次转折,导致殷商西周的官学下移,诗、书、礼、易等元典得以创制,诸子百家,群星璀璨,为政治体制、社会组织、观念意识树立了可供多元选择的范式。经两汉时期的整合,形成以儒学(兼纳道、法、阴阳)为基轴的大一统帝国文化。这一时期的中华文化,舞台限于东亚大陆之内,属于“中国之中国”阶段。 2.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从彼此冲突演变为相互交融。至魏晋南北朝,易、老、庄三玄互摄,又有印度佛学与儒、道的互动,为中华文化带来第二次转折,其结果是汉胡互补,儒佛道三教共弘,自此进入“亚洲之中国”阶段。 3.唐中叶以降,发生中华文化的第三次转折,形成两大文化果实:一为以华严宗、天台宗、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二为吸收了佛学思辨成果的新儒学———理学,它们与地主—自耕农经济、文官政治相匹配,构筑了渐趋成熟的近古文化定式。至近代,中国正是以此种文化形态迎受工业化西方的来袭。 4.古今中西文化的互动,激发了中华文化的第四次转折。萌动于17世纪(明清之际),正式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文化转折,历经了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诸层面引动了巨大的变迁,至今我们仍然处在这一变迁之中。 【调研1】 (2024·河北沧州普通高中高三复习质量监测)唐初,道士出身的太史令傅奕上表抨击佛教,建议废除佛教。僧人法琳等人进行反击,与道教展开大辩论。唐高祖下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同时,追赠孔子为“先师”。这表明,唐初(  ) A.道教依托皇权迅速兴起 B.社会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C.佛教的社会基础较薄弱 D.三教共存适应统治需要 重点二 中国古代东学西渐的三次高潮 1.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一个高潮期。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随着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国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隋唐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二个高潮期。唐代,中国至中亚、西亚的交通畅通无阻,中国商品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三个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东学西渐的高潮期。这一时期,西方出现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工业文明,而中国仍固守在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与农业文明中。但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在当时仍占相当优势,文化仍在强劲发展。由此,西方世界出现“中国热”,从而形成了东学西渐的“奇异高潮”。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特别是它的学术思想在西方产生了极大影响,推动了西方启蒙运动的发展。 【调研2】 (2023·安徽“江南十校”3月联考)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重点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借鉴意义 1.民本理念应成为世界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指针 (1)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民惟邦本”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