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39079

江苏省卓越培养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6次 大小:40523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苏省,联考,答案,图片,试卷,语文
    江苏省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闲情偶寄》所谓之“闲情”,概而言之,即今人所云之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然李渔的 《闲情偶寄》,“偶寄”的岂止是如上“闲情”? 在中国古代,“圣人”的所论所为,被视为人们言行的极则,明代林文俊《瑞雪诗并序》即谓 “天生圣人,为民立极”。但李渔则异乎是,其《读史志愤》一诗,就明确地指出:“圣贤不无过,至 愚亦有慧。”李渔所说的“圣贤”,其实也是指“圣人”。在李渔看来,论人论事,不能完全依照“圣 人”;贵为“圣贤”“圣人”者,不可能把天下的道理都说尽,这也就决定了“圣人”不可尽法。李渔 在《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一文中深刻地写道:“殊不知天下之名理无穷,圣贤之论述有 限,若定要从圣贤口中说过,方是名理,须得生几千百个圣贤,将天下万事万物尽皆评论一过,使 后世说话者如童蒙背书、梨园演剧,一字不差,始无可议之人矣。然有是理乎哉?”因此,在该文 中,李渔对于那些不顾实际,而只知道“依傍圣贤,袭取现存文字,到处公认之短”的庸儒,是心存 不屑的。 作为此种思想的逻辑展开,李渔在《词曲部上》论及“密针线”时,便指出元曲如《琵琶记》针 线多有粗疏。李渔由是借题发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况其他乎?” 在《词曲部下》论及“少用方言”时,李渔则对在元明时期地位尊崇的朱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原 因是李渔通过在西北的实地考察,深刻认识到朱熹注释《孟子》有关文字,因为不通晓北方方言, 故存舛谬。李渔因此在文中毫不客气地写道:“朱文公南人也,彼乌知之?”李渔用一个极为生动 而典型的例子,令人信服地让世人知晓“圣人”为何不可尽法。 与此相关,李渔对于前代留下来的名著,主要是指被通常所认为的“经典”也不迷信。他在 《词曲部上》论及“审虚实”时指出:“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盖指《武成》而言也。经史且 然,矧杂剧乎?”又在该卷论音律时写道:“若谓前人尽不可议,前书尽不可毁,则杨朱、墨翟亦是 前人,郑声未必无底本,有之亦是前书,何以古圣贤放之辟之,不遗余力哉?”李渔还批评元曲“一 味浅显而不知分别”,指出《西厢记》《琵琶记》等诸多元杂剧名著多有瑕疵,如此等等。同理,在 《颐养部》中,李渔认为即使是药学经典《本草纲目》之论药性,据其日常亲见,也有“大谬不然” 的。是故李渔理直气壮诘地问此书之论医理:“岂得谓之全备乎?” 《四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被统治者认定的“经典”,李渔却不完全认同。正因为有此种胆 识,李渔才会在《风筝误》中借人物之口,抨击“文周孔孟”,甚至不无偏激地认为“其诗书庸腐文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江苏省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C【解析】A,正确。文章中提到李渔认为“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表明李渔认为即使是 圣人也有缺点。因此,他对那些只知道盲目跟随圣人的庸儒心存不屑,这与文章中的观点 相符。 B.正确。文章中提到李渔通过朱烹注释《孟子》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事不可尽法,即使是 圣人的论述也有局限性,因此这个选项与文章内容相符。 C.不正确。文章中虽然提到李渔指出经典作品如《本草纲目》的药性论述有“大谬不然”之 处,但并没有说李渔认为所有经典作品都“大谬不然”,也没有说李渔完全不认同这些经典作 品。李渔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经典作品的价值,原文只是阐述不要迷信 经典。 D.正确。从“《四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被统治者所认定的‘经典’,李渔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