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12.与朱元思书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文言美文。本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字清丽,节奏明快,韵致错落,意境隽永,从而成为山水小品中的佳作。通过学习本文,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理解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语言中去感悟自然之美,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激发学生对优秀 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此前已经学过了如《三峡》这类游记类的文言散文,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加之书下注释较为详细,学生阅读的文字障碍不大,但是对文言虚词的积累还比较少,对文言散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多方面感受作品的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多方面感受作品的美。 评价任务 (1)通过多方面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并理清文章思路,以此达成目标1。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把握作者笔下不同的景物特征,体会文章的美,培养审美能力。以此达成目标2。 (3)通过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文章布局的巧妙,感受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自身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以此达成目标3。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课文,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出示学习目标。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此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 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吧!学生活动 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设计意图:带着目标学习,明确学习方向。环节二:检测预习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下划线的字注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转(zhuàn) 鸢(yuān) 飞戾 (lì) 天 经纶(lún) 横柯(kē) 作者介绍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出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 3.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许多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巩固并积累生字词,通过视频解说,了解本文的写作对象。环节三:听音频,朗读课文教师活动 播放音频,提出朗读要求,对朗读稍做点评。学生活动 听读、自由读,相互点评,齐读。设计意图:多元朗读,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读中悟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