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知道法律作用、违法行为含义及其种类。 2.提高辨别能力,认识违法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法守法用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 四、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快速通读课文,找到图中人物(另起名),围绕他们来学习本课 二【新授课】 案例1、家庭困难的张三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2、李四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他人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Ⅰ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李四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3、王五是照相馆老板,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将其艺术照展出,以招揽生意,顾客发现后,怒气冲冲的找他理论。 思考并填表 (1)他们的行为是什么行为? (2)违反了什么法? (3)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4)社会危害程度? 相同:一般违法和犯罪都要承受法律制裁 留够时间给学生填写,学生代表回答,老师点评,引导思考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 知识点一 违法无小事 链接知识点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含义,完成三类不同违法的连线题 链接知识点2.法律的规范作用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指引作用) ②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知识点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教师点拨: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问题思考]以上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上述行为违法,理由:镜头一中卖方收款却只发一半货物,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造成对方损失,要承担违约责任。镜头二中侵犯了公民肖像权。镜头三中侵害了作者著作权。 教师点拨: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遵章守法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希望各位同学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共同努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检测 1.下列行为中,对社会危害较小,因而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 B) ①民事违法行为 ② 刑事违法行为 ③行政违法行为 ④违反法律的行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