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毛遂自荐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科举考试图 科举看榜图 课程目录 课程标准 重难点 02 01 03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古代官员的选拔 古代官员考核 古代官员的监察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 (一)西周至春秋: 材料1: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 1、选拔标准: 3、影响: 世官制度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担任某一固定官职。世卿世禄制是爵位和禄田的世袭制度,父死子继,世代相袭。 积极:保证了贵族世代效忠王朝,稳定了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2、特点: 官位世袭,贵族垄断 血缘 消极: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不利于长远发展(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有军功者,各以率上受爵。 ———《史记·商君列传》 1、途径:荐举、军功; 2、标准:才能、军功 3、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二)春秋战国: 荐举与军功爵制 商鞅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选官的途径和标准是什么? 思考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 “以法为教”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 “以吏为师”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 韩非 李斯 3.目的: 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秦朝: 1.途径: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2.标准: 法律(守法) 4.影响: ①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专制;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 燔诗书而明法令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秦始皇 材料1: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2: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四)汉朝: (补充:积功劳为官和征辟) 察举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1、标准: 2、分类(内容) 3、方式: 4、作用: 品德(孝廉)才能 ; (东汉)门第声望 常科 定时 察孝廉 举茂才 特科 不定时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经 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考察→推举→考核→任用) 选拔官员走向制度化,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察举制的认识 思考 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三: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四: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