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作者简介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 人。 唐朝诗人、散文家。历任淮南节度使 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晚 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其诗多为讽喻时政之作, 以七绝最为出色。 写作背景 《赤壁》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会昌二年(842 年),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他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 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唐朝时的黄州属下等洲,兵连祸结,战火纷飞,官不 曾安位,民不得聊生,是个地地道道的荒郡、废郡,晚唐 以后是一处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视为“鄙陋州 郡”,因此杜牧在黄州任上,无异于贬谪。 文体知识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 于近体诗范畴。全诗四句,每句七 言,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这种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 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咏史诗 咏史诗是古代诗歌一个 重要类型。不仅是对历史的歌 咏,更包含了作者的认识和感 情。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特 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 文体知识 者情感。 题目解读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 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二是湖 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 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赤壁之战 孙权 曾 操 》备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赤 壁 拿,取 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作者为什么从很不 起眼的“折戟”写 起,有何作用 折断的戟埋在沙 中还没有被销蚀掉, 自己拿起磨洗干净后, 辨认出它是赤壁之战 时的遗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销蚀(意思是损耗腐蚀) 古 代 兵 器 ■作者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何作用 借物起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 慨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借“折戟”想到 当年的赤壁之战,借“沉沙”暗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 讽统治者的昏庸,借 “铁未———表明英雄壮心不已,渴 望大展身手的志向。 ■前两句中使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表达效果 “将”“磨”“洗”“认”四个动词, 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 索,引出对历史的咏叹,使下面的怀古之情水到渠成。 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大乔、小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 瑜方便,二乔就要被 关进铜雀台了。 这两句诗中的“ 东 风"“铜雀” 乔”各指什么 指周瑜 铜雀台 大乔、小乔(江东乔公的 两个女儿),这里代指东 吴命运。 以 小 见 大 ■ 东 风 : ■ 铜 雀 : ■ 二 乔 : 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 在这里代指曹操。 指火烧赤壁这 一历史事件, 代指有利的条件、机会等。 解 议 论 。 诗人一反传统,从反面落笔,对历史人物做出 了不同于史家的评价,表现出敏锐的历史眼光和 独到的认识: 1、不以成败论英雄(机遇造就人); 2、曲折地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 诗歌小结 这首诗托物咏史,由一支不 起眼的折戟写起,借助三国时期 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历 史成败的深刻感悟,同时又曲折 地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