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入新课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天,“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我们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1 文学常识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 生难字词 liào miǎn chá tǎo jiǎn páng huáng jī zhì xiù cuò (2)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推究事物的道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完善的理解。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不知所措】 即心要端正。 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结合文章旁批,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真正“格物致知” 开场白 引出话题 举王阳明的例子 点明意义 2.理清文章层次,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第1段): 总结全文,进一步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第13段): (第2~12段): 再从“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学生轻视实验而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三个方面分析,来论述文章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是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层层推进的。 引导归纳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1段) (第2~12段) (第13段) 深入理解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①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②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4.大家觉得本篇演讲词在演讲的针对性、演讲语言、演讲的风格等方面,与《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针对性强。 《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演讲者情感慷慨激昂、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体现了演讲者的革命精神。本篇是发表的正式演讲,演讲内容客观理性,思路严谨,层层推进,符合科学家的身份特点。 5.作为一篇演讲词,不能只是“读”,还要试着“讲”。要在“讲”的过程中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试着归纳写好一篇演讲词的要点。 要根据针对性确定演讲的主题内容; 写好开头,吸引听众; 明确表达观点,清晰展示思路; 精心设计结束语,提升演讲效果; 着力锤炼语言,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探究主旨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