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春 素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3.品味优美语言,揣摩关键语句。 4.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学法指引 比喻的修辞手法 1.概念: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作用:将要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形象或通俗易懂。 3.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1.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创作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2. 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期间。此时期,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教学边研究学问,工作顺利,家庭生活美满,他的心境较为平静恬淡。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然写下了此文,文中作者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1. 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盼春(第1段)———急切(总领下文) ① 绘春(第2~7段) 绘春(第2~7段) 整体勾勒 一切睡醒 山、水、太阳 赞美春天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局部描绘 春草图(报春) ③ 春花图(争春) 春风图(唱春) 春花图(争春) 春 ④ 春雨图(润春) 活力迎春图(迎春) 春雨图(润春) ② 赞春(第8~10段)———新、美、力 赞春(第8~10段) 2. 春风本无形无色,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感官,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春风的柔和、温暖、芬芳、悦耳,使得春风“有形有味”。 作者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感官,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春风的柔和、温暖、芬芳、悦耳,使得春风“有形有味”。 第二部分(2-7): 第三部分(8-10): 盼春。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绘春。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 赞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春天的新、美、力。 第一部分(1): 【划分层次】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自主探究 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迎春图 春风图 春雨图 春花图 春草图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些图画(用带“春”字的词语概括)?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你的理由。 绘春 总 分 总 盼春 赞春 第一部分 盼春 精读分析 1.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 运用反复修辞,表现出人们急切欣喜的盼春之情。 2.为什么说“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用“脚步”描述春天的来临,化抽象为具体,十分生动形象。 3.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拟人和反复。 作用: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 2.课文第2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这一段从总体上描写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轮廓,再从大处着笔,描绘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毛毛细雨飘飘洒洒,散落在河流湖泊中,山河因而lǎnɡ rùn( 朗润 )起来,天地也更加明净。 (2)这套丛书是他毕生心力之开拓性专著,从yùn niànɡ( 酝酿 )到付梓历时半个多世纪,收录了大量珍稀版画史料。 (3)他强调诗歌的本质在于“吟咏情性”,不能为了mài nonɡ( 卖弄 )才学而窒塞情感的自由抒发。 朗 润 酝酿 卖 弄 (4)队里派人挑来几桶井拔凉水,hóu lónɡ( 喉咙 )冒烟的众人蜂拥而上,咕咚咕咚一气灌一碗,痛快极了。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