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77372

14《诗词三首》课件

日期:2025-04-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43125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诗词三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14诗词三首 素养目标 1.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学法指引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1.含义:虚实结合是指现实中的景、事与想象中的景、事相互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在一起表达同种情感的写作手法。 2.作用: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了……,实写了……,虚实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背景简介   (1)《行路难》(其一):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地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终于奉调返回东都洛阳。途中,与白居易相遇于扬州。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3)《水调歌头》:该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节苏轼在密州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1074)苏轼被调到密州任知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的中秋夜,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趁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掌握诗人李白的文学常识。 2.了解乐府诗的体裁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3.感悟诗意,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金樽(zūn) 投箸(zhù) 冰塞川(sè) 歧路(qí) 济沧海(jì) 检查预习 1.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2.词语释义(加色字词) 金樽: 斗十千: 珍羞: 投箸: 歧路: 长风破浪: 云帆: 济沧海: 一斗酒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同“馐”,美味的事物。 筷子。 岔路。 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像白云一样的帆船。 济,渡;沧海,大海。 对酒杯的美称。樽,盛酒的器具。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停顿得当: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朗读指导 读过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 整体感知 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