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89878

26 诗词五首 赤壁 课件

日期:2024-1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171819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诗词,五首,赤壁,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杜牧 ———折戟怀先古,沉沙叹废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杜牧(803-852),字 ,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与 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大都 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 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独树一帜, 成就颇高。其内容或讽刺统治阶级的 荒淫误国,或斥责官僚、边将的昏庸 苟安,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者名片 李商隐 牧之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的唐王朝已经积重难返,摇摇欲坠,再也难见当时的强盛繁荣。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 朝廷里还有新的势力———宦官崛起,掌握 了朝廷的实权。宦官不仅控制了皇帝的 废立,还直接干预朝政,许多重要官员 的任免也由宦官决定。 杜牧的政治生涯也受到了宦官势力的 影响,在仕途上多次调动、受挫。 时代背景 文体知识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用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这首诗便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咏史诗 背景知识 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本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诗歌诵读 / / / / / / / / / / / / 理解诗意 折 戟 沉沙铁未 销 ,自 将 磨洗认前朝。 古代兵器 销蚀 拿,取 诗 文 大 意 一支断戟沉落在江底,还未被久远的岁月消蚀。(我)拿来把它磨洗一番,认出这是三国时代的兵器。 指三国时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 春深锁二乔。 理解诗意 铜雀台 诗 文 大 意 假如东风不曾给予周瑜援助,大乔和小乔恐怕都会被锁进铜雀台里了。 周瑜 大乔、小乔 知识链接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将领、军事家。容貌俊美,被誉为“周郎”。他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曾利用东风之势,火攻大败曹操于赤壁,助吴国消除了北方曹操的隐患。 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被称为大乔、小乔,民间相传“江南有二乔”,称其容貌姣好。后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铜雀台 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智激周瑜联刘抗曹,称曹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周瑜听闻大怒。 诗歌鉴赏 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思考探究 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这说明什么?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面对兵临江东的百万曹军,周瑜分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并亲率吴军,以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 官方评价 诗人认为,赤壁之战周瑜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没有“东风”,就是相反的结果———曹操获胜。 这说明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思考探究 为什么要在最后一句中提到二乔呢? 诗人不直言没有“东风便”的战争之胜负,而是通过“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就代指了东吴的命运,这是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深刻警策,言近旨远。 以小见大 情感探究 这二句议论感慨,是全诗最精彩的句子,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与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