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 座位号 稿,诸多关于中国叙事的问题并未充分展开,许多述评语焉不详,含糊其辞。如关于叙事“纹理”,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作者更多指涉的是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诸人对于作品的批注和点评,以叙事学的角度来看, 绝密★启用前 显然很失偏颇。而只以明清时代的数部作品来涵盖丰富多彩的中国叙事,也显然过于取巧。本 ( ) 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视角 ,同时也是西方经验对于中国的想象。这些都值得今天学者深思。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4年冬季联赛 高二 (摘编自张哲《在西学语境中构建中国本土叙事话语》) 材料二: 语 文 西方对中国叙事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早期,虽也有个别学者在著述中讨论中国小说中 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西方对中国叙事问题展开研究的时间,似应以1974年在美国召开的中国叙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 事研讨会为标志。在会议上,西方学者,也包括在国外工作的那些华人学者,在讨论中国叙事时, 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来界定中国叙事。 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依据西方文学传统对叙事的理解来进行界定;另一种是依据中国文 考生注意事项: 学传统来进行界定。显然,这两种不同的界定方式将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研究理路和结论的产生。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 依据西方理解,“叙事是指讲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的故事”,或者“叙说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形态变化的故事”。讲故事是其首要的功能。而依据中国对叙事的理解,其首要功能并不是讲故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事,而是记载和“传播实际发生的或假设发生的事件”。虽然“事件”本身也可能是故事,或者会成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为故事,但这种强调本身说明中国叙事与西方叙事之间存有差异:前者强调叙事或讲故事的形式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 与方法,后者侧重叙事的“言志”和“载道”的社会功能。 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 既然中西叙事的功能和出发点不一样,所要取得的叙事效果和叙事目的也不尽相同。对这 答题无效。 些问题的不同理解,导致他们对是否可以采用西方叙事理念来研究中国叙事这一方法提出疑问。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有学者以《左传》为例,认为完全可以采用西方叙事理念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古典叙事。另有学者 第Ⅰ卷 阅读题(72分) 以六朝市井小说为例 ,认为研究中国古典叙事不能完全按照西方叙事理论,至少不能像西方那样 做单纯的形式研究,而是要依据作者所归附的文化传统和所处的时代,从中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和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由此,他们更认为中国传统叙事与西方也应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西方学者通常会把古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腊罗马史诗看作是他们古典叙事的源头。中国叙事传统中没有那样的史诗,因此他们认为中国 材料一: 文学传统是抒情而非叙事。但是,西方也有学者并不主张按照西方对叙事的界定来理解中国传 西方叙事学成熟于上世纪中期,其来源是俄国形式主义和欧洲的结构主义。其借用语言学 统的叙事,他们通过对中国古典史、传、记这类讲述历史故事的文体进行辨析后,认为中国古典叙 的概念进入到文学文本的分析中,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指出支配所有文学产物的形式与意 事中虽没有西方的那种史诗,但有史文,如《尚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