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9349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

日期:2025-04-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206443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2课,论语,十二,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 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 词语,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 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 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 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 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 化名人”之一。 必备知识走近作者 孔子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 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 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 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 “七经”之一,宋代将它与《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 语 " 论 语 必备知识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 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 上产生的权力下逮、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 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 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 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必备知识文学常识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 师的言行。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 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 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 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 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殆 (dài ) 箪食( dān ) 乐之( lè ) 曲 肱(gōng) 如斯夫( fú ) 吾( wú ) 罔 ( wǎng ) 好之( hào ) 笃 志 ( dǔ ) 论语 (l ún ) 三省 (xǐng ) 不愠 ( yùn ) 逾矩 ( yú ) 必记字词 通假字 不亦说乎 ( “ 说 " 同 “ 悦 ” ,愉 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 数之间) 古今异义 吾 日三省吾身(古义: 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 得的数目) 饭疏食 , 饮 水 ( 古 义 :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饭疏食,饮水 ( 古 义 :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 ” 。今义: 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 动 词 ,了 解) 温 故 而知新 ( 动 词 ,得到,懂得) 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 介 词 ,替,给) 可 以为师矣 (wéi, 动 词 ,担任,充当) 知 为 ( 代 词 ,这种) (代词,可译为“他 们 的”) 人不堪其忧 L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 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 知新 (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 极深(多用在“得”字后做补语)。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走向 成熟,能在社会上立足。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箪食瓢饮:指清贫的生活。 乐在其中: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 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 逝 。 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 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