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93658

第六课《花儿与少年》 教学设计(表格式)湘艺版(2012)音乐五年级上册

日期:2024-12-24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65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六,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格式,艺版,2012
  • cover
花儿与少年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授课年级 学校 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花儿与少年 计划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青海省的相关知识和“花儿”这种民歌形式,认识变换拍子及其在音乐中的体现。 (2)通过聆听、试唱、交流互动、拍手跟拍等方式,体会《花儿与少年》不同演奏版本中的情绪变化。 (3)感受中国民乐的魅力,激发对中国悠久文化历史和音乐经典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花儿与少年》,感受音乐中速度和节拍变化带来的情绪变化。 (2)初步理解“花儿”这一民歌形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感受变换拍子在乐曲《花儿与少年》中的情绪变化。 (2)在试唱和听赏过程中,准确识别和表现不同演唱形式和节拍变化带来的音乐效果。 教学准备 (1)青海省及“花儿会”相关资料的多媒体课件。 (2)《花儿与少年》的不同版本音频,包括民歌版和器乐版。 (3)电子琴及其他小打击乐器,如碰铃。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了解青海 导入:音乐结束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课件里播放的歌曲名字吗?”(著名歌手谭晶演唱的《花儿与少年》。)这是一首来自青海省的民歌。同学们,你们去过青海吗?对青海有所了解吗?(学生:有的去过,有的没去过,对青海的了解程度不一。) 教师展示资料:教师将准备好的关于青海的多媒体资料展示给学生,包括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等。解说内容:青海地处中国西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这里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气息浓郁。例如,青海湖和茶卡盐湖都是自然界的奇迹;而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二、了解“花儿” 介绍青海及“花儿会”:课件画面定格在一些活动场景时,教师引导:“请大家猜猜这些人在做什么呢?” 学生:可能在旅游或参加某种活动。教师揭晓答案:“其实他们正在举办‘花儿会’。‘花儿’并不是指花卉,而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这种形式的歌曲通常在风景秀丽的地方由人们即兴创作和传唱,充满了欢乐和情趣。” 欣赏“花儿”片段:播放著名歌手阿宝演唱的《花儿与少年》片段。学生聆听后分享感受:觉得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给人以愉悦的心情。 对比不同版本的演绎:播放另一版本《花儿与少年》,询问大家:“这版是合唱形式的,请谈一谈你们的感受。” 学生:这个版本更显得气势磅礴,有种集体力量感。教师总结:两种形式都展现了“花儿”的魅力,但不同的表现方式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体验。 探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问学生:“除唱歌外,还能够怎样展现这首曲子的魅力呢?” 学生:可以通过舞蹈、器乐演奏等形式来表达。教师随后引入乐器版《花儿与少年》,准备接下来的环节。 三、听、赏“器乐花儿” 感受情绪变化: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倾听器乐版《花儿与少年》: “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心情?你觉得它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呢?”生:感到非常愉快,整段音乐充满了活力。接着教师用电子琴进行简单伴奏,并邀请全班一起跟随节拍打手鼓。 先从第一部分开始,故意放慢速度以展示当速度变换时,整体气氛也随之改变。 第二部分则通过改变拍子(四三拍)让学生体会其中差异。 老师解释:第一段采用了四二拍,特点是强-弱交替;中间部分使用了四三拍,模式变为强-弱-弱;最后一段又恢复到了四二拍。 引导学生随琴声哼唱主旋律,进一步加深理解。 唱主题并比较情绪:对于第二部分特别强调其特点———四三拍的运用,并带领大家一起用“LA”音符练习这一段落。比较两部分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认识到即使同一首曲子内部也可以通过改变节奏营造不同的氛围。 第一部分听起来更为欢快活泼;而第二部分则显得柔和婉转。 综合感知传统音乐之美:通过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视频,让学生全面感受中国民乐的韵味及其国际影响力。观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