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8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促进民族民主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 狭义上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辛亥革命概念 19世纪末 1911年10月10日 1912年3月 狭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1、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均失败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必要性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可能性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新政不新 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主力军 清政府自掘坟墓 1、经济条件: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9) 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可能性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5 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6 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 ,渐行立宪 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预备期为9年) 1909年,全国22个省纷纷建立了谘议局。 1910年,清政府缩短预备立宪期为5年。 1911 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阁员,满族8人,皇族内阁) 材料:皇族内阁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成为幌子和骗局,1911年,立宪党人发布“宣告全国书”,指出立宪“绝望矣”。 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 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中,皇室的地位、权力有什么变化吗?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 ———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1908)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可能性 2、社会条件:预备立宪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可能性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孙中山(1866—1925) 材料: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的道路不能挽救中国,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时间 名称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黄兴、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蔡元培 1905年 同盟会 孙中山、黄兴 1906年 日知会 刘静庵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 邹容 《革命军》 陈天华 《警世钟》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4、组织条件: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可能性 探究: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时间地点 领导机构 政治纲领 宣传刊物 性质 1905年,日本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民报》 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