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左传》的相关知识并对文章前两段进行了梳理探究。 回忆所学知识: 1.介绍《左传》和史书体例。 2.说说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bì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没有 那个人 依靠 损害 自己的 同盟 明智 用 取代 符合武德 还是 离开 梳理课文 梳理课文 【译文】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文章探知 秦伯与郑人盟 晋军退兵 文章探知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 晋文公 文章探知 “不仁”“不知”“不武”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 文章探知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提示】 先找出描写烛之武的句子,概括其具体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再思考塑造人物的方法。 文章探知 【描写烛之武的句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辞曰:“臣之状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许之。 秦晋围郑……夜缒而出 烛之武的劝说辞 侧面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烘托 语言描写 文章探知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志士、勇士、 辩士形象 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 文章探知 概括其他人物形象 秦穆公 佚之狐 郑 伯 烛之武 晋文公 慧眼识珠 心系国家 知错能改 从谏如流 以利为重 当机立断 头脑清醒 沉着冷静 (1)伏笔与照应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写作特色 (2)波澜起伏 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描写生动。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谁知烛之武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的叙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色 (3)详略得当 本文重点放在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上,对此事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之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写作特色 主题思想 本文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九月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板书设计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秦晋退兵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 ...